加强引导树立学风 突出实践全面育人
一直以来,学生处始终坚持学校 “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坚持“一个中心、二级管理、三位一体、四个功能”的学生工作思路,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突出素质教育实践,重视指导与服务保障建设,实现了对学生系统化的管理、教育、指导和服务,有力的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坚持学风建设为重心,夯实育人基础
学校教育中,学生为主体。这就决定了学风建设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学生管理部门为教学服务的中心工作。学生处在学校总体思想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促进“自强自律,求是求新”学风的形成,夯实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
(一)全面落实“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坚持以引导树立学风
1.加强教育。每年新生入学,各院系都会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开展系列入学教育。形成了校史校情教育、校规校纪及养成教育、入党基本知识教育、国防知识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体的入学教育体系。近三年我校开展各类入学教育系列报告近300场。通过入学教育,使新生充分认识从中学到大学转变的人生意义,尽快掌握大学学习和大学生活的基本规律;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帮助新生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树立远大的学习、生活目标。
2.注重引导。通过一课堂主渠道的思政课和二课堂的报告会、班会以及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关心社会。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优秀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秦和校长每年都为入学的新生做一场题为“成人、成才、成功”的报告,报告紧紧围绕“为什么要上大学”、“在大学里应该学到什么”和“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到”三个问题进行全面的诠释和讲解,为学生们指明成人、成才、成功的道路,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方向;学校每年都举办“教授论坛”,请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讲学,以此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同时,通过优秀大学生报告会等形式进行朋辈交流,传授学习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明确了努力方向。
3.跟踪指导。学生处通过加强队伍师德建设、倡导“严、精、细”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对学生实行大一到大四的全程设计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本科教育。学生处制定并实施了《新生入学教育手册》《学生手册》《学生成长之路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毕业生手册》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和文档,让学生人手一份,辅导员深入学生中间,通过帮助和指导学生理解规范、填写成长档案,一对一的对学生进行大学期间专业发展、品德修养、实践历程、心理成长、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整体和阶段性目标发展规划,并在每学期末帮助学生对照、分析和讲评。
4.文化熏陶。通过对学校理念深入宣传,帮助学生增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用学校的“公益精神”和“桥梁精神”影响和熏陶学生,增强了学生回报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倡导“天下大事必从细而做”“简单做人,踏实做事”等华外大学文化影响和熏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完善学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以制度规范学风
1.加强制度建设。自2003年至今,学生处先后多次修订完善学风建设的文件和规章制度有:《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五年(2006—2010年)学风建设规划》《学风建设实施纲要》《学生奖励条例》《学生惩处条例》《学生考试纪律、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认定及处理办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学生课堂纪律守则》《关于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工作有关规定》《关于国家助学贷款试行办法》等。这些文件和规章制度规范了学生管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强化了学风建设,学生在践行这些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逐步培育起良好的学风。
2.遵循“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学校实施了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和学生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德育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三支队伍相互融合、工作内容相互交叉,形成工作合力。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德育部、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三个部门的联合办公,共同制定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实现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三位一体”领导班子联席会议,一季度召开一次三部门的全员大会,共同研究相关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工作上紧密配合。在教学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授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的拓展训练课,而部分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优秀辅导员要承担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大学生养成教育专题讲座。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建立一支由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老师、辅导员和德育教师组成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中外教师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库,形成了学校、院系、班级和寝室三级管理网络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负责对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动态的追踪和研究,定期提交调研报告,为学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以及担任学校MMDS社团、礼仪社团、辩论社、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机制优势促进学风。
3.开展特色观摩活动。从2009年到2010年由学生处组织各院(系)陆续开展了19次特色观摩和学风建设观摩,加强了各院(系)之间经验交流和相互学习。各院(系)之间就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及处事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习和适应社会能力;如何利用班团会、学生社团等载体拓展并深化第二课堂活动内涵,保证学风及养成教育形式灵活,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等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交流,为整体队伍提高及学校的学风建设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三)实行“严格管理+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坚持以管理促进学风
1.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的管理模式。即:对学生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管理,形成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学风的良好局面。“全员”是指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通过班导师制的形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业指导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行政管理人员要发扬“严、精、细”的工作作风,通过高效的管理能力、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优质的服务效果感染学生;后勤工作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通过校园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过程”是指对学生实行从入学到毕业的不间断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通过《本科全套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科学地设计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的培养。学生处相应制定并实施了《新生入学教育手册》《学生手册》《学生成长之路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和文档,让学生人手一份,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规划完整的四年大学生活,实现全过程不断线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不缩水的教育。即做到“七个不断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线,礼仪养成教育不断线,实践教学不断线,综合训练不断线,文化素质教育不断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断线。“全方位”是指树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式的成才观,通过落实学校“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住宿”管理模式——即“住宿学院”,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安心学习和愉快生活的环境,它是学院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这种管理模式是要通过住宿文化的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优良的内在品质。其内涵一是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把学生公寓作为育人的重要基地,经常性的深入学生寝室,在人生规划、学风建设、安全教育、行为养成、心理调节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二是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倡导“天下大事必从细而做”、“简单做人、踏实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做到一流”等华外特有的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和住宿文化浑然一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在学生公寓文化辅导员的策划和组织下,通过开展公寓文化活动周、迎新生中秋联欢会、新年联欢会、叠军被大赛以及经常性的各类比赛等系列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引导学生提高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公寓开展“自律倡议书”活动,学生自管会等学生组织在公寓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党员实行“挂牌”制度,开展“一帮一”活动,在学生中做表率;五是有计划、有策划、有目标的组织学生走上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四全管理充分体现了学校为学生提供最认真、最负责的教育,广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考风正学风。为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本着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肃处理的原则,我校成立由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等组成的校考务领导小组,负责部署、检查、巡视、总结复核考试工作。。各院(系)成立由院长(系主任)任主考,学工办主任、院长(系主任)助理、教学秘书、辅导员等组成的院(系)考务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和组织具体的考试工作。学生处制定《关于考试违纪、作弊认定及处理办法》,考试工作人员要做到每个人心中有数,对考试发生的问题妥当处理,对一些突发问题做到第一时间解决和处理通过我们科学地贯彻和落实考试规章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各院(系)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考前动员大会,提前做好考风考纪教育,传达学院关于考试的具体纪律要求及惩处措施。教育学生以端正诚实的态度对待考试,以真实优良的成绩证明自己,在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品德和作风。同时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讲解和讨论,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坚持做到以考风正学风。
3.建立激励机制。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奖学、助学力度和覆盖面逐年加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视。我们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通过设立各等级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科竞赛、体育竞赛、个人才艺、社会实践、学习进步、道德风尚等单项奖励以及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助学措施不断加大奖学、助学力度,促进“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生奖励体系”、“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生助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正面宣传、引领和激励作用。
(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坚持学生自主建设学风
1.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在学风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制度创新,通过把教育的主体还给学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在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联等传统学生管理组织的基础上,又相继建立了学生代表大会、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生活管理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等学生组织。这些学生组织活跃在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有的通过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实现间接管理。比如,每年一次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通过提案的方式向学校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和学生畅通了一个绿色通道,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有的则直接走到前台,参与学校的决策和规划,最大限度的维护学生的权益。通过这种参与方式,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学校有关政策措施的理解,另一方面使一些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化解,同时,学生本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二是形成自律机制。通过遴选设立免监考班级、免检寝室等,给学生以信任和尊重。同时,积极培育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以院(系)学风宣讲团、礼仪指导团为重点,扩大榜样的挖掘范围,保证更多有突出特点的学风建设和养成教育的楷模走入班级、走入寝室进行华外文化的传导,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严谨的学风良好的养成是成才的营养基,人人争做楷模,带动学生树学风抓养成的主动性。尤其重视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此带动班风、学风的根本好转。全校及各院(系)定期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进行各种培训,近一年来累积全校的党员、学生干部的各种培训近千余次。各院(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例如学生党员的教室、寝室挂牌制、“一名党员一面旗”、寝室党员负责制等活动,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学生党员尤其是学生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与课程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保持优良的学习成绩,充分发挥表率作用。通过团校的成立、制定学生干部建设、培养、选拔体系,可以切实培养一批实际动手能力强、执行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队伍,以党员、学生干部队伍带动全校学生奋发向上,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树立学生典型。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三月份都会组织举办一场优秀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报告会。参加报告会的成员都是各院(系)推荐的优秀大学生,是在各个方面表现突出、堪称楷模的大学生典型代表。至今,共有刻苦钻研、自强自立、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各类典型代表24名优秀大学生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只要自身努力,自己也可以成长为别人的榜样,通过宣传学习榜样来鼓励并带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广泛营造激励氛围,带动了学生树学风抓养成的主动性。
4.建立学习交流机制。多年来,始终坚持每周日晚每班级进行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班会针对学生年级特点、时期特征、学校教育主线等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各方面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例如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端正学习动机等方面。
(五)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坚持以教风带动学风
1.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教风。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塑造“博学善导,敬业爱生”的教风,通过实施《师德手册》,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要求教师自身除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学养外,还要有忠诚并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精神,有为社会培育栋梁之材的高度事业心和使命感。能够切实本着对学生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事教学和其他各项工作。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态度和求实作风,对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实施“导师制”。我校于2005年实施了兼职辅导员制度、2009年实施了班主任导师制(每班级一名班导师),2009-2010学年共有258人担任班导师,这既是对学生管理力量的补充也是对我校学风建设的促进。几年来,各班的兼职辅导员或班导师结合我校《本科全套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和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安排选修课程、并检查落实情况,进一步落实“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同时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学业指导方面的优势,加强了学风建设的进程,同时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重视和关心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局面。
在学风建设上采取的得力措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主动性增强,“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成为学生的人生信条,在全校出现了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风尚。一是自觉主动学习形成风气。学生能自觉主动的上好晨读、晚自习、课间自习,无迟到、早退现象;能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没有无故旷课、逃课现象;能积极主动独立的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二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专业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外语角、外语剧社、外语演讲赛、外文翻译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好外语的积极性。三是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考纪考风良好;四是涌现了一大批学习先进。三年来,我校共有2181人次获校级奖学金,669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有244人次被评为三好学生,561人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372人次被评为优秀团员,281人次被评为优秀团干部,92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65人获优秀毕业论文奖。
二、突出素质教育实践,促进全面育人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努力以德育为首,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搭建校园文化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大力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素质教育实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德育教育实践,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1.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在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学生深入进行思想政治主课堂教育的同时,我们重视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在感知中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我校与伪满皇宫、长春市烈士陵园、吉林省博物院等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每年都组织近3000名学生进行参观和凭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接受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
2.感恩教育活动。用我校公益精神和桥梁精神熏陶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具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高尚的人。还通过报告会、毕业生座谈会、征文、等形式每年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我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一是开展了“三下乡”和走进社区活动,三年来,参与人数达到 1100人次,二是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三年来共组织1480人次参加“保护母亲河义务植树”,“车站街路清理”,“低碳环保宣传”等活动。三是开展“支援灾区,爱心捐赠”活动,近三年,我校学生为汶川、玉树、吉林等灾区捐款21.6万元。四是开展义务献血活动,三年来,学校组织义务献血1106人次。此外,我校学生积极参加辅助孤老活动,多次慰问过长春市夕阳逸老年公寓、净月区晚晴疗养院等单位,把温暖和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老人。学生积极深入新农村建设,曾组织多支服务队深入偏远农村开展支教、政策宣讲等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生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关心社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增强。
3.志愿者服务活动。按照我校“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行动回报社会。近三年来,共为长春市汽车产业博览会、长春市瓦萨国际滑雪节、长春国际雕塑展、长春市民间艺术博览会、长春市农业产业博览会、长春生物产业博览会、长春市图书博览会、长春市创业博览会等市级展会提供志愿者约1500余人次;为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省级展会提供志愿者约460人次;为冬季城市市长会议、汉语桥、吉林与非洲发展论坛、中日韩青年交流大会、中韩跆拳道对抗赛等省级外事活动提供志愿者约290人次;为长春亚冬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会提供志愿者约90余人次。学校团委和志愿者协会也因此多次被省市各级领导单位评为“先进单位”、“有功单位”“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和“优秀组织奖”。
4.主题班会活动。一直坚持每周召开主题班会的特色文化,把主题班会建设成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创新素质教育渠道,着力建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育优良学风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新阵地,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契机,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活动,积极邀请辅导员、任课教师、外教、导师等参加主题班会,他们会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热点,交流不同阶段的学习收获和思想困惑。
5.专题活动。一是以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二是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讲诚信、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讲朴素、反浪费”为主要内容的廉洁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继承艰苦朴素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传统美德;四是开展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增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等;五是开展诚信教育,从抓考风教育入手,通过组织学习相关规定、座谈、签定诚信考试承诺书、申报免监考班级等形式教育学生诚信考试、诚实做人;六是在学生班级中开展了“一个党员一面旗”活动,在学生寝室开展了党员挂牌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重视养成教育,培育学生良好品行
1.设立养成教育活动月。“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是我校的育人理念,而良好的养成是学生全面成才的营养基础,也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辅导员通过讲授《大学生修养和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实训》等实践课程,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外事礼仪规则的同时,学生处还将将每年3月、9月定位为“学生养成教育活动月”。 进一步规范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面向全校学生深入学习我校“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办学理念。围绕学生“成人”开展“三观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组织演讲辩论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品质的现身体验。围绕学生“成才”开展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通过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活动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培育职业素养,达到引导学生自我规划利用时间,强化遵章守纪意识的目的。围绕学生“成功”开展典型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报告会、图片展等利用成功典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养成教育,激励学生磨砺自我的意志,达到引导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学习、自我成才”的目的。
2.确立校服日。我校一贯注重将学生培养成“礼仪知识好、公关意识强的高级外语外事人才”, 校服是学生的标志,它代表了一个学生甚至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我校将每周一设为“校服日”,校服日当天全校同学需穿着全套校服,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此外在节庆日、学校大型集会、学校或班级集体性展示活动、参加集体外出活动等,学生也需穿着全套校服。校服日的设立对推动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穿着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分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学生的荣誉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都可以起到内在约束的作用和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杜绝学生的奇装异服。穿着校服还有利于形成一种合作、团结、自信、相互尊重的精神。以此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品质,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盛行。穿着校服更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培养。统一着装,是一种职业特点。学生统一穿校服,利于规则意识、规范意识等职业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我校一直倡导的培养合格职业人的需要。
3、倡导问好制。“互相问好”是最基本的自尊和受人尊敬的表现,主动向别人“问好”,是一种修养、一种友爱、一种自尊的表现,问好制是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环节,实行“问好制”也是我校营造良好文明礼仪气氛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校园礼仪,我校倡导实行“问好制”。学生上课前要向老师起立问好致敬,同时老师向学生问好,互致问候的同时打开了课堂教学的良好局面,课堂问好制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营造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双方间的平等与尊重,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下课时学生应请老师先行,“问好制”仍然渗透在时时处处。下课后在走廊或校园中,学生遇到老师及客人能停下脚步,主动向老师与客人问好,以示尊敬,老师们同时热情回应。“问好制”重在培养学生的礼仪品行,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主动的问候,把问好形成风气形成习惯,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养成。
4.建立“住宿学院”公寓养成教育基地。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延伸点,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色,特别是在我校实行的住宿学院管理模式下,对推动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处一直致力于学生公寓养成教育基地建设,实施了“五进公寓”:强化教育管理,思想政治进公寓;打造公寓文化品牌,党团组织进公寓;拓展学生公寓载体,心理教育进公寓;建设学习型公寓,学风建设进公寓;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教育进公寓。并且成立了公寓管理办公室作为专门的工作机构。除负责公寓日常管理外,还肩负着八幢公寓楼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负责调配学生住宿工作的同时,严格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养成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同时,公寓老师、公寓文化辅导员以及院系辅导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公寓老师配合公寓文化辅导员开展公寓文化娱乐活动。公寓文化辅导员把学生在公寓发生的异常信息及时、快速的传递给院系辅导员。学生处制定了学生辅导员进驻公寓与公寓老师共同值班的做法。促进了辅导员与学生的深层次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处理突发事件,并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加以指导,能够使养成工作更加有效。另外,各公寓建立了详细的学生档案,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和综合素质与考评挂钩,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通过内务评比、寝室活动等方面评选出文明寝室、示范寝室。树立正面典型,强化正面教育,发挥榜样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公寓老师又通过亲情化、人性化的管理,以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责任感来感化学生,并把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给学生,发挥隐性教育的功效。
(三)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具有体验性、趣味性、实效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的有效载体。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拓展训练,于2009年建立了专门的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充分利用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校素质拓展训练比赛、日常拓展训练等形式,普及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将素质拓展训练的定位为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恐惧感,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是全套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素质拓展活动走向常规化和系统化,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每天在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团体心理活动室进行日常拓展活动。自2007年起,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共开展了48场次,4267人参与;校素质拓展训练比赛1次,1700人参与;日常拓展训练累计280余次,累计17945人次参与。此外各院系寝室也积极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通过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五个环节活动,让大学生能够释放生活、学习带来的压力,在一系列活动中达到完善人格、增强沟通协作能力、磨练意志、开发个人潜能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人才的全面培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拓展实践平台,煅造学生综合能力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全过程、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第一学年利用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三观教育”;第二学年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第三学年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实践,坚持做到学以致用,在利用专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第四学年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就业准备,为职业发展做好铺垫。每年,学校都有大批学生参加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2.建立专业类和综合类社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专业类和综合类社团建设。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等载体拓展并深化第二课堂活动内涵,保证对学生的培养形式灵活,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社团指导体系,使社团成为落实、检验学生成才的有效载体。至今,全校各院系共拥有社团184个。2009年学生处又确定每周三为“知识转化能力日”,为各类社团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支持和保证。在专业类社团建设上,充分发挥课程指导教师的作用;在综合类社团建设中,突出社团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功能。以此为切入点要在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中,融入德育教育,心理指导并加强日常养成,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拓展的同时,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3.开展课外文化活动。明确校园活动“以加强专业学习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人才标准为导向,以丰富健全学生人格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搭建校园活动“全员参与,百花齐放。团委搭台,学生唱戏”的工作模式。将学生活动由“精英活动”推进到“全员活动”,最大化活动的参与面,指导院系根据专业特点、课时特点以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为前提,制定“特色学生活动方案”,利用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实现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确立以“四节三周”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文体活动方式成为学生能力展示大平台。“四节”:一是以“突出专业特色、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彰显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园国际文化艺术节。自2003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共有5万余次参加。二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展现自我、争创新高”为主题的体育节,每年一次,万余人次参加;三是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节,每年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次。四是以“学贯中西显芳华”为主题的女生节,每年一次,参加学生超过3000人次。“三周”:一是以“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全校学生”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周。我校共有各类社团184个,活动期间有超过5000人次参加。二是以“提高就业能力、服务创业行动”为主题的就业创业活动周,每年一次,参加活动超过3000人次。三是以“温馨公寓、助我成才”为主题的公寓活动周,开展包括主题征文、寝室设计、书画展、军被比赛等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此外,还制定实施了《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文艺、体育竞赛奖励办法》,调动学生参加各级文艺、体育竞赛的积极性。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文艺、体育竞赛250余人次,120人次获奖。其中在2009年法国大使馆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法语歌曲大赛中,我校1名学生获东北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七名。在2008年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冰雪节“冰雪天使”选拔赛上,我校学生获得“冰雪天使”桂冠(第一名)。在2010年吉林省“第五届大学生戏剧节”上,我校7名学生获优秀表演奖、2名学生获最佳编剧奖。在2010年吉林省第十六届全运会上,我校代表队参加高校组比赛,获金牌9块、银牌14块、铜牌11块,金牌总数列高校组第六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在2010年吉林省体育总会举办的“长春市跆拳道交流大赛”上,我校代表队获得高校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包揽了高校组除“自由搏击”以外的所有项目金牌。
三、重视指导与服务保障,巩固育人成果
在我校“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以人为本是学生管理的核心,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落脚点。我们始终坚持:积极开展学生人生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指导,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改变了僵化的说教式和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仅能以思想教育为正面引导,还善于指导、服务学生,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保障学生的全面成才。
(一)注重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组织保障有力
1.按国家规定配齐学生工作队伍,设置相关机构。学校委派一名党委副书记主抓学生工作,成立了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各院(系)成立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团委,负责全校学生的管理、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组建了一支高学历、专业化、职业化专职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全部都是中共党员,多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学生工作队伍67人,和学生的比例为1:116,高于国家规定的1:200的比例。学校通过校内、校外培训和辅导员研习组、“一带一”工作组等形式,帮助辅导员尽快熟悉业务,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制定有关政策,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
2.注重岗前、岗中培训。为了切实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充分调动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从04学年起,就把辅导员的培训纳入了教育管理的议事日程。对新入学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在岗前接受培训,由学生处、人事处分别就学院的办学理念、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辅导员的职责、心理健康知识与咨询等作为专题进行报告、讲座,之后深入各院系学工办,跟班见习,熟悉业务,进行具体的实践,最后根据岗位需要配备到各个院系,直接接手做专门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他们能够很快融入学校,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岗中,学校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使得学校的辅导员老师同时也是心理指导老师,部分辅导员老师同时也承担学校德育部养成教育课、两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拓展训练、招生就业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工作任务。在每位老师上岗的过程中也都接受了相关的培训,促使学校的辅导员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找准了自己与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培养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发展方向。
3.建立工作交流机制。学生处每学年专门集中组织两次大型的辅导员工作研讨会,每月全体辅导员的例会、每周组织学办主任的例会,专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针对学生的现状和工作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讨论,统一思想。校长非常重视辅导员工作,亲自担当学生德育工作领导组组长,经常参加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辅导员工作。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素养,学校还建立了辅导员工作研习组和一带一工作组。针对工作实际、学生近似特点,将研习组分为高年级和低年级组,分别由党委副书记、学生处长进行导向性引导,切实保障思想、理念的全效落实。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研习组和一带一工作组等形式,为辅导员学习交流建立了固定的平台。并且每年都选择优秀的辅导员参加吉林省举办的东北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培训班、教育厅组织的就业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仅07年以来共计有 26人次参加了国家、省、市级组织的各项培训。学校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组织多种培训和经验交流,不断促进学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学校也为辅导员提供各种载体作为交流的平台。例如:辅导员ppt大赛,辅导员学风建设观摩,学办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心理拓展教师工作经验交流,新生辅导员案例分析等。经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学校的辅导员队伍也诞生了自己的理论成果,如在《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刊登辅导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专刊,学生处出版了《辅导员工作研究》和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工简报》等多项成果。
4.完善激励与考核制度。学校采取切实措施,从职务提升、职称评定、住房分配、工作补贴等方面落实辅导员的工作待遇。奖金分配方面,辅导员在享受各自岗位津贴的基础上,还加发带班补贴、电话费、值班补助。辅导员全部参加思想政治课教师评定。这一系列的措施,充分调动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激励的同时,严格辅导员队伍的考评、考核制度和实行淘汰机制。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实效,学校采取了发放学生问卷调查表,举行学生座谈会,辅导员日常工作检查评比等举措,对辅导员每月工作进行排名。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辅导员考评细则》、《辅导员学年考评办法》等,督促辅导员队伍不断修炼内功,使辅导员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辅导员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
(二)指导与服务并重,巩固育人成果
1.人生发展指导。注重对学生大学四年人生发展的指导。从入学开始,由辅导员老师对大一的每名学生逐一进行填写《成长之路》的指导,并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感悟大学、认知社会,有计划、有指导地规划好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塑造优秀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技能,在整个大学期间每学期不断地完善和修正。同时,配合指导学生填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档案,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的始终。一年级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专业思想、专业素质和技能教育;二年级帮助学生选定就业方向,指导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选择符合就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三年级组织学生考察就业市场,了解和把握就业方向;四年级对学生进行正确择业观教育,组织模拟就业训练,指导学生成功就业。同时还组织就业教育专题讲座,如毕业生创业经验报告、企业人才需求报告、应聘知识讲座、就业心理教育讲座、网上求职方法讲座、就业材料准备讲座等。
2.心理健康指导。学生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八个结合”。具体做法:一是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讲座课和公选课,二是实现多级管理,即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各有侧重、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寝室、每一名同学身边。三是开展测评工作,坚持对新生进行SCI-90、UPI的测评、统计、分析,2007年以来共测评7446人次,测评结果全部建立档案。四是开展心理咨询,对心理测试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对患有心理疾病者送医院及时治疗;对主动前来咨询的学生热情接待,耐心疏导,2007年以来共接待疏导4145人次;对有重度心理异常的学生采取有效防控方法,目前已累计治愈45例。学校没有出现一例因心理问题而导致发生的恶性事件。五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2007年以来举办各类心理讲座、培训共38场次、11155人次参加,使毕业生磨砺意志、锻炼品格,树立良好择业心态。六是关注特殊群体,为特殊家庭(单亲、离异、贫困、抱养等)学生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档案,加强心理援助,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七是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社团作用,通过编排心理剧、编辑心理期刊、建设心理知识长廊、举办心理咨询现场会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2007年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省十佳心理社团”、“市高校文明杯先进社团”。
3.就业指导。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的领导下,注重毕业生就业观引导,加强在校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紧密结合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注重就业与专业学习和品德能力养成的关系,形成全过程指导和服务。潜移默化间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品德。由于就业教育与学生工作的紧密联系,学生处不断加强对全体辅导员的就业教育意识培养,从各年级、各专业来实践丰富完善就业教育内容:一年级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专业思想、专业素质和技能教育;二年级帮助学生选定就业方向,指导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选择符合就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三年级组织学生考察就业市场,了解就业方向的国内外情况和实际工作内容;四年级对学生进行正确择业观教育,组织模拟就业训练,指导学生成功就业。同时,做好学生毕业实习的跟踪工作,达到在跟踪中有指导、跟踪中有总结的工作效果。辅导员定期与学生沟通,保证学校与学生联系不断线。始终了解学生毕业实习的基本状况,参与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及时记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总结。所有这些指导和服务,提高了毕业生择业认识,掌握了就业方法、能力,为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奠定了基础。
4.建立奖助学体系。逐步完善评奖评优体系,建立激励机制。注重评定制度的科学性建设。奖学体系搭建:一是奖学金评定制度注意基础分数的界定,加强对学生综合测评的管理,奖学金评定实行专业课考试分数和学生综合测评分数相结合的原则,增强了奖学金评定的科学性。二是奖励体系评定明确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予以评选和奖励。同时全面规范奖励范围、奖励标准。奖励体系有效激发了学生全面自我培养的内驱力。另外,加大助学体系建设力度。一是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三年有4458名学生能够获得国家资助。二是建立了学费减免制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个人申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为特困学生减免部分学费。三是特困生补助制度,对因家庭和学生本人发生特殊意外造成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一次性补助。四是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学校从图书馆、后勤等部门拿出部分岗位留给部分困难学生用于勤工助学。通过这一资助体系,使困难学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多年来,没有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